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一群三十出頭的專業人士組成「三十會」,希望能匯聚一班青年專業人士之論壇組織,深入認識當前香港所面臨之各種問題,積極參與及回饋社會。這次他們走出辦公室,以文字、以行動,為糾纏在政客與官僚中的香港,出謀獻策,重新創造香港,只因堅信,香港未來一棒,遲早會交到他們一代手中。
一群三十出頭的專業人士組成「三十會」,在群山腰間一片雲的標誌下,激揚文字,先後於《信報》、《明報》發表文章,為香港出謀獻策,現將零四、零五年文稿重新整理結集成書。

於零三年「沙士」及「七一」後,三名剛三十出頭的朋友沒有深思熟慮便成立了「三十會」,希望能匯聚一班青年專業人士之論壇組織,深入認識當前香港所面臨之各種問題,積極參與及回饋社會。

三年不到,「三十會」現在已有四百多名參與者,來自多個專業,包括會計、建築、銀行、教育、娛樂、設計、財經、政府、醫療、工業、法律、營銷、傳媒、資訊、貿易、運輸等。整體上可算是代表香港有知識的中產階層。

三十會沒有既定政治立場,沒有與任何團體聯繫,亦沒有其他組織或個人的財政支持。透過獨立思考言論及對內容質量的執著,希望能就社會所重要的問題,達到並提出一些有根據的意見。

歡迎瀏覽網址www.30SGroup.org 。


「三十會」序

田北俊序

李永逹序

曾鈺成序



三十反思—─既要發聲,也要承擔

陳智思引言

三十立場



政改──魔鬼就在細節中

張炳良引言

三十立場



經濟──市場問題,由市場解決

林在山引言

三十立場



社會──「人口陀螺」影響深遠

謝淩潔貞引言

三十立場



教育──揚棄「大家長」和「大學校」魔咒

余若薇引言

三十立場



文化‧視野──張看世界明白香港

梁文道引言

三十立場
「三十會」這個名字,想不到可以成為一個謎語。



有人認為,這是三十幾歲人才有資格入會,自感超齡而拒絕亮相;有人覺得這是三十個人小數精英所搞的孤芳自賞團體,而不恥與之同流合污;有人誤解是什麼不知名的政治社團,擔心歸還,表現若即若離。



「三十會」由當初幾個人結集成社,兩年間膨漲為幾百人的網絡,變成一個匯聚青年專業人士的論壇組織,只不過是見步行步的成果。將來會發展成為怎樣的一個組織,沒有人說得清楚。



這個見步行步的過程,在零四年開始有新一步 ── 我們開始在《信報》發表文章,亦因此,「三十會」漸漸為人熟識。雖然「三十會」目前在其他報章亦有發表機會,但《信報》的文章永遠是最深思熟慮,最有研究基礎,最為言之有物。可能是字數不限的關係,所有「三十會」認真分析小心求證的題目,都會供《信報》發表。一年多過後,六十多篇,我們認為是時候重新整理,加上四篇曾經在《明報》發表的文章,結集成書,立此為照。



張敏儀說,不定期出版,由不同名字輪流執筆的投稿,影響力有限。影響力並非我們寫作原意,如果自以為在報紙寫千幾字就可以影響社會,我們這班人連維園阿伯都不如。



寫文章,是為了讓社會知道,青年專業除了返工放工,還可以關心社會。而且並非空口講白話,還可以有分析研究,有具體建議。範圍可以超越零七零八,觸及西九紅灣,探討貧窮教育,遠望美國台灣。時空由李鴻章的咸豐年,橫跨至我們不再三十的二零二四年。這是我們認為三十世代青年專業應有的胸襟視野。



為這本書出力的,除了「三十會」成員外,還要多謝所有為我們寫序及引言的各界人士。他們全部都曾經為我們作講座嘉賓,又或者曾經參與我們其他活動。他們所寫的,除了是對「三十會」的印象與期望,亦都是對其他青年專業的一種鼓勵。在此,我要代表「三十會」再一次向他們致謝。



還有要多謝天窗出版社,想不到他們效率奇高。「三十會」大部份是愛書之人,樂見此書設計得美輪美奐。希望將來再有機會與他們合作。



除了各位「三十會」寫手,還要感謝幾名編輯小組成員為此書出力。李律仁是唯一一位成員,在各政策範圍部份都有發表文章,這本書其實可以謔稱為「李律仁著」,他為邀請各位嘉賓寫序寫引言四處奔走;王兼揚是我們文章投稿的總負責人,年來能夠保持穩定的見報率,王兼揚居功至偉;張正樑是此書能夠以漂亮姿態面世的催生者,沒有他的鞭策,此書面世將會推遲半年;還要多謝鄭志明為此書前期美術工作出謀獻策。



最後,多謝《信報》總編輯陳景祥,讓「三十會」有機會可以發表文章。





龔耀輝

《三十而立》編輯小組

關鍵字詞: 政治|政治評論|時事|香港生活|香港人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