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賡武 | 林紋沛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ISBN:9789882371989
試閲
我是上一代人,對互聯網世代而言、或屬史前人。我自小至大,喜歡看書,後來成為學者,尤有必要,以明古今、知中外。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談的不單是進仕考功名,更含知性哲理的收獲。西方也有「知識乃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之說,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敘述中曾說「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I only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當然,盡信書不如無書,就如今天所謂「後真相」年代總不能凡網上信息皆以為真一樣。
有時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故不要離地,更應知行合一。看書人不一定能成為知識人,寫書者也不一定超越文字或繪像工作,因為「書」應是一個境界的昇華過程,帶來想像與創新,利用書文作媒介與人(包括後代)溝通,追尋及解讀前代,這樣的傳承就是人類文明延續的基礎。 有書才有言論,有書才獲思想自由,及個人的解放。
我讀書時得到的樂趣,不限於即時的滿足或對文字(及圖像)的欣賞,更是多方面的 — (1) 增廣知識和見聞,他人之書既提供耳目,還反映其所思所想。(2) 閱書也是動腦筋的過程,刺激思考,回憶分析,不致退化。 (3) 若不死板讀書,或只進入書中世界作為逃避現世之舉,閱讀有助借他人體會,去豐富自已自問、探索人生。
當今雖進入電子和數字年代,「書」的定義和形式不斷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若不能維持溝通思考自省,人類文明的價值就會削弱。所以我希望每一代年輕人都不忘讀書,也期待每一代皆有不少可讀之書面世。
王賡武乃海外華人史學大家、香港大學前任校長。他於年近九旬之際寫下自己「長年半遊牧生涯」的故事。其人生以殖民時代的東南亞為起點,歷經殖民、戰爭、動亂、革命,大半生在三大洲間遷徙,構成20世紀歷史洪流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流浪史。回憶錄共兩卷,上卷《家園何處是》回望充滿不確定性和轉折的少年經歷,這段歲月對他影響至深,成為他治學和人生的底色;下卷《心安即是家》與太太林娉婷合著,兩人相識於馬來亞大學,在倫敦成婚,在異鄉生子,先後遷居五個國家、七座城市,共同尋求身份認同的歸宿:「我們住在什麼地方,那裏就是我們的家。」
作者追述年青時期參與和面對的政治,觸及東南亞國家的民族覺醒,泛談家、國、世界、歷史、學術等經歷,讀時扣人心弦,值得今代感到身分迷惘的香港年輕人細讀,從而珍惜人生之旅。
本書日文版成於2006年,中譯本初版於2007年。作者大前研一乃美藉日裔的國際管理學大師,曾任職國際知名顧問機構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書中對日本自1990年代起的經經停滯,以及日本企業與日本人面對21世紀無國界、倍率成長的網絡經濟的世界不知所措,作出尖鋭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他們仍想以製造業再創造經濟盛世,不明白「新經濟」已經來臨,整體危機意識淡漠(「像鐵達尼號上終日享受宴會狂歡的遊客」)。他主張新經濟需要「新專業人士」 (New Professional) ,把他丟在完全陌生的新環境裡,也能發揮超強的判斷力和洞察力,並且找出正確的方向,勇敢地走向未來。
「即戰力」指無論何時何地,即刻就能投入工作的戰鬥力,即便身處困境,也能冷靜決策的專業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理財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當前香港也處於關鍵時刻,過去經濟盛世不再,須居安思危,擺脫舊思維,正視新挑戰,面對新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尤需培養和提升新一代的即戰力。大前研一的分析,有助我們反思香港的既有制度運作,包括教育制度和學習態度,以至如何打破成見、思考質問、應變解難。
廉政公署(ICAC)可說乃香港特有的制度創新,享國際盛譽。本書主要透過疏理35位退休和前廉署人員(包括曾任職頂層位置及參與調查多宗大案者)的口述回憶,把一些已公開或不為人知的經歷點滴、其所思所想、過去執行工作時的困擾和複雜感受,編織成見證廉署、見證反貪、見證近代香港的敘述。首代廉署人投身反貪運動,不計較早期廉署前途難料,在逆境和一個視貪污賄賂為常態的社會文化下,只問耕耘,不計回報,一步一腳印地孕育出廉潔的未來。
書中寫人,寫機構,折射社會大環境,從了解針對時弊的艱苦鬥爭,帶出制度創新及持續的有血有淚的歷史,及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新香港」的逐步建立,讓香港人引以為傲。半世紀後回看,當中的崢嶸歲月不知代表了多少人的青春、理想和心血,最終成就了一場切切實實的「靜默的革命」(首任廉政專員姬達Jack Cater語),雖沒有大鑼大鼓,卻迎來香港的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