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100年中國文化
由散文、新詩,寫到小說;由徐志摩、白先勇,論到龍應台
作者林芷瑩自小在外國長大、浸淫在英語世界裡,但她對中國文化出奇地熱愛,喜歡講國語,喜歡看中國電影,喜歡閱讀中國書籍,她無師自通,自我磨練得一手好文筆,以流利的中文撰寫小說、散文、閱讀扎記,連大學的中國語言系教授看過後都不禁讚嘆,盛讚她用詞精闢,措辭得體,刻劃細緻,文章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連中國學生學習中文時都要拿她的作品做範文呢!
由散文、新詩,寫到小說;由徐志摩、白先勇,論到龍應台
作者林芷瑩自小在外國長大、浸淫在英語世界裡,但她對中國文化出奇地熱愛,喜歡講國語,喜歡看中國電影,喜歡閱讀中國書籍,她無師自通,自我磨練得一手好文筆,以流利的中文撰寫小說、散文、閱讀扎記,連大學的中國語言系教授看過後都不禁讚嘆,盛讚她用詞精闢,措辭得體,刻劃細緻,文章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連中國學生學習中文時都要拿她的作品做範文呢!
【散文】
酒紅色的心
我的母親
新加坡,我的家
網上日記
絲絲
為誰而穿的高跟鞋
【短篇小說】
一網的絲綢
(一)蠟燭在燃燒
(二)家教
(三)庭院深深
(四)繡花
(五)玉釵
(六)奇聞
(七)愛的旋律
(八)轟動一番
(九)傍晚時刻
(十)一刀刺心
(十一)星星之夜
(十二)掙脫
(十三)離別的時刻
【論文與觀後感】
談修養
生活與愛情
愛的觀念: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與張幼儀
光陰
紙飛機
女人不就那麼一回事
那雙冰冷的手
永遠的尹雪豔
榮華富貴這面具
酒紅色的心
我的母親
新加坡,我的家
網上日記
絲絲
為誰而穿的高跟鞋
【短篇小說】
一網的絲綢
(一)蠟燭在燃燒
(二)家教
(三)庭院深深
(四)繡花
(五)玉釵
(六)奇聞
(七)愛的旋律
(八)轟動一番
(九)傍晚時刻
(十)一刀刺心
(十一)星星之夜
(十二)掙脫
(十三)離別的時刻
【論文與觀後感】
談修養
生活與愛情
愛的觀念: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與張幼儀
光陰
紙飛機
女人不就那麼一回事
那雙冰冷的手
永遠的尹雪豔
榮華富貴這面具
序 (一)
昨天一位好友來電,她知道我愛舞文弄墨,要送我一件國慶禮品,這是林芷瑩小姐正要準備出版的文集──《一網的絲綢》,並請我掌掖後輩,為她寫序。香港有一大堆塗脂抹粉的名女人作家,我是不敢恭維的,但聽了好友(少玲)的介紹,我有點好奇,便答應抽空看看她的大作。
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生長在在以英文為法定語言的國家,十四歲便到美國留學,英語在美國學生佔優的班中,名列前茅,而居然能以流利的中文,寫出比同齡女孩子成熟的作品,才十七歲,的確是一塊難得的璞玉。她想攻讀建築或是哲學而不是文學,對藝術也深感興趣,一網的絲綢,不知如何下手?
從她的作品中看出,她對新文學有特別的愛好,涉獵很廣,從散文、新詩、到小說,從徐志摩、白先勇,到龍應台;也愛看中國電影,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那山、那人、那狗」,看了就寫觀後感,人物評介,可見她對中國的感情很深;十六、七歲,正是情竇初開時候,卻「問世間情是何物,許教生死相隨」,而不是整天裝扮,參加選美,朝秦暮楚;空餘時間不參加舞會,或流連百貨公司,卻躲起來學冰心寫思鄉、寫母親,和時下的女大學生,截然不同,簡直是瀕危的稀有動物。
我在香港唸中學以英文為主,那時中文好便被歧視老土,這是香港殖民地的崇洋風氣,大家都以英文好為榮,對母語有點抗拒;我也曾是六十年代的留英學生,是倫敦香港學生中心報刊『問壇 Mentor』的中文編輯,曾指出香港留學生的通病。五四時代,任何一個留學生,不管他們唸甚麼專業,他們的中文都很有水平,反觀現在的大學教授,包括許多名校出來的中文博士,其水平是令人不敢相信的,這是時勢使然。今日東風漸盛,中文也因市場經濟而熾熱,中華文化將會向全球普及,我們為自己、為國家民族,都應該把中國語文的水平提昇,才能保有作為中國人的尊嚴,才能負起溝通文化的責任。
或許有人說我不是讀中國語文,沒有這個必要,但語文是表達溝通的工具,文學是個人修養的泉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照耀千古,作為大學生,能不好好學習和涉獵哩?何況每個人的天分,不一定就限於他的專業,徐志摩在外國不是唸文學,但卻寫出「我愛康橋」傳誦一時的詩句,魯迅本來學醫,卻成為五四舉足輕重的一代文豪;冰心的「寄小讀者」散文,成為我們這一代夢寐難忘的回憶;陳之藩的「旅美小簡」,無意中造就他的文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芷瑩不一定要念文學,才可在文壇露出光彩。
本來在我電影這一行看來,過早曝光,急於成名,不一定有利,但這本小文集可以作為一個現代留學生的典範,鼓勵大家承傳五四前輩的風範,也就起了積極的作用,是正面的。希望芷瑩不要因這文集的出版而自傲,或因賣得不好而氣餒,繼續多讀、多寫,磨礪思考和筆力,必成大器。我在結束前,試寫幾句新詩給芷瑩,算是我答謝她的國慶禮品(詳見封底)。
磊懷
1/10/2009寫於國慶閱兵禮後
磊懷簡介:
磊懷1938年生於香港,原名呂偉鏗,68年赴英留學電影,便以此作為藝名,後來蓋過了本名。他擅長拍紀錄專題片,曾在英國獲獎。77年回港創辦國際電影節,79年開拍首部電影,破票房紀錄,卻不乘勝追擊,反而隻身北上,要求批准拍攝反映中國實況的紀錄片,終於在81年得償所願,他花了十八個月時間,拍成長達十二小時的『龍的心 Heart of the Dragon』片集,震驚世界,輕易便拿了『國際艾美 International Emmy Award』電視大獎,成為第一個捲起竹幕的人。
磊懷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是攝影名家,善書法,吟詩填詞,出人意表,晚年豪氣不減,投身環保事業,立志要用餘生創建綠色長城,奔波異地、櫛風沐雨,不以為苦,被譏為香港愚公,仍怡然自得。
序 (二)
在2006 至2008年間,能夠與一位天賦年青女生合作,實在是一份喜悅、一種榮幸。
作為一位學生,林芷瑩在各學科上,屢見其才。她能夠高度地保持興趣、效績和自律。在學習討論中,她熱衷表達意見,她的見地,既有趣又實在。往往帶動眾人的思維,評論用語,甚夠洞察力。從推敲、到抽象、描寫細節,會感覺到她的創意,細緻而且精練。文字用詞清晰。敢言也是她的特點;語調帶真誠,在同儕中極具感染力。事實上,芷瑩的志趣,也活化了同學。大家面對難以表達的題材,她很快便迎刃而解,表達時,既自信又流暢,相信是她多讀、多學和多思的緣故。
她的文章,強而有力,令人讚嘆。見微知著,刻劃細緻,描寫人和事甚是細膩。在字裏行間,可以領略到她寫作前已下了一番苦功,資料查究,直至去蕪存菁。
在高校一年班時,林芷瑩深深地被新詩作家──徐志摩的作品吸引,她為此而寫了一篇文章「愛的觀念」,細讀之後,我的評語如下:
「閱讀你的文章是一種享受,所以留在最後再看,最美好的東西總應該留在最後,這算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和獎賞吧!我在你的文章看見了一個熱誠好學的年青人,一個思想清晰、具判斷力早熟的初三年級同學。除了驚嘆以外,還覺得要好好珍惜這個難得的機遇。」
Kimberly has become an exceptionally talented linguist. Her razor sharp mind seldom misses a beat in our daily activities. Truly amazing, Kimberly is a scholar in the truest sense of the word.
This upcoming year, I am honored to be her Capstone project advisor. The project, entitled "A Literary Sociology of Modern China? furthers her study and interest in Chinese. From the literature she will be reading, Kimberly will be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at era, then finally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on the subject. I highly anticipate another equally superb performance this year, knowing she will continue to excel in the months to come. I look forward to witnessing more of Kimberly's intellectual and linguistic growth and wish her all the best!
Carol
Teacher at Choate Rosemary Hall
Director of Academic Terms & Summer Programs in China Part President and
Board Director for Class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for Secondary & Elementary Schools)
昨天一位好友來電,她知道我愛舞文弄墨,要送我一件國慶禮品,這是林芷瑩小姐正要準備出版的文集──《一網的絲綢》,並請我掌掖後輩,為她寫序。香港有一大堆塗脂抹粉的名女人作家,我是不敢恭維的,但聽了好友(少玲)的介紹,我有點好奇,便答應抽空看看她的大作。
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生長在在以英文為法定語言的國家,十四歲便到美國留學,英語在美國學生佔優的班中,名列前茅,而居然能以流利的中文,寫出比同齡女孩子成熟的作品,才十七歲,的確是一塊難得的璞玉。她想攻讀建築或是哲學而不是文學,對藝術也深感興趣,一網的絲綢,不知如何下手?
從她的作品中看出,她對新文學有特別的愛好,涉獵很廣,從散文、新詩、到小說,從徐志摩、白先勇,到龍應台;也愛看中國電影,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那山、那人、那狗」,看了就寫觀後感,人物評介,可見她對中國的感情很深;十六、七歲,正是情竇初開時候,卻「問世間情是何物,許教生死相隨」,而不是整天裝扮,參加選美,朝秦暮楚;空餘時間不參加舞會,或流連百貨公司,卻躲起來學冰心寫思鄉、寫母親,和時下的女大學生,截然不同,簡直是瀕危的稀有動物。
我在香港唸中學以英文為主,那時中文好便被歧視老土,這是香港殖民地的崇洋風氣,大家都以英文好為榮,對母語有點抗拒;我也曾是六十年代的留英學生,是倫敦香港學生中心報刊『問壇 Mentor』的中文編輯,曾指出香港留學生的通病。五四時代,任何一個留學生,不管他們唸甚麼專業,他們的中文都很有水平,反觀現在的大學教授,包括許多名校出來的中文博士,其水平是令人不敢相信的,這是時勢使然。今日東風漸盛,中文也因市場經濟而熾熱,中華文化將會向全球普及,我們為自己、為國家民族,都應該把中國語文的水平提昇,才能保有作為中國人的尊嚴,才能負起溝通文化的責任。
或許有人說我不是讀中國語文,沒有這個必要,但語文是表達溝通的工具,文學是個人修養的泉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照耀千古,作為大學生,能不好好學習和涉獵哩?何況每個人的天分,不一定就限於他的專業,徐志摩在外國不是唸文學,但卻寫出「我愛康橋」傳誦一時的詩句,魯迅本來學醫,卻成為五四舉足輕重的一代文豪;冰心的「寄小讀者」散文,成為我們這一代夢寐難忘的回憶;陳之藩的「旅美小簡」,無意中造就他的文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芷瑩不一定要念文學,才可在文壇露出光彩。
本來在我電影這一行看來,過早曝光,急於成名,不一定有利,但這本小文集可以作為一個現代留學生的典範,鼓勵大家承傳五四前輩的風範,也就起了積極的作用,是正面的。希望芷瑩不要因這文集的出版而自傲,或因賣得不好而氣餒,繼續多讀、多寫,磨礪思考和筆力,必成大器。我在結束前,試寫幾句新詩給芷瑩,算是我答謝她的國慶禮品(詳見封底)。
磊懷
1/10/2009寫於國慶閱兵禮後
磊懷簡介:
磊懷1938年生於香港,原名呂偉鏗,68年赴英留學電影,便以此作為藝名,後來蓋過了本名。他擅長拍紀錄專題片,曾在英國獲獎。77年回港創辦國際電影節,79年開拍首部電影,破票房紀錄,卻不乘勝追擊,反而隻身北上,要求批准拍攝反映中國實況的紀錄片,終於在81年得償所願,他花了十八個月時間,拍成長達十二小時的『龍的心 Heart of the Dragon』片集,震驚世界,輕易便拿了『國際艾美 International Emmy Award』電視大獎,成為第一個捲起竹幕的人。
磊懷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是攝影名家,善書法,吟詩填詞,出人意表,晚年豪氣不減,投身環保事業,立志要用餘生創建綠色長城,奔波異地、櫛風沐雨,不以為苦,被譏為香港愚公,仍怡然自得。
序 (二)
在2006 至2008年間,能夠與一位天賦年青女生合作,實在是一份喜悅、一種榮幸。
作為一位學生,林芷瑩在各學科上,屢見其才。她能夠高度地保持興趣、效績和自律。在學習討論中,她熱衷表達意見,她的見地,既有趣又實在。往往帶動眾人的思維,評論用語,甚夠洞察力。從推敲、到抽象、描寫細節,會感覺到她的創意,細緻而且精練。文字用詞清晰。敢言也是她的特點;語調帶真誠,在同儕中極具感染力。事實上,芷瑩的志趣,也活化了同學。大家面對難以表達的題材,她很快便迎刃而解,表達時,既自信又流暢,相信是她多讀、多學和多思的緣故。
她的文章,強而有力,令人讚嘆。見微知著,刻劃細緻,描寫人和事甚是細膩。在字裏行間,可以領略到她寫作前已下了一番苦功,資料查究,直至去蕪存菁。
在高校一年班時,林芷瑩深深地被新詩作家──徐志摩的作品吸引,她為此而寫了一篇文章「愛的觀念」,細讀之後,我的評語如下:
「閱讀你的文章是一種享受,所以留在最後再看,最美好的東西總應該留在最後,這算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和獎賞吧!我在你的文章看見了一個熱誠好學的年青人,一個思想清晰、具判斷力早熟的初三年級同學。除了驚嘆以外,還覺得要好好珍惜這個難得的機遇。」
Kimberly has become an exceptionally talented linguist. Her razor sharp mind seldom misses a beat in our daily activities. Truly amazing, Kimberly is a scholar in the truest sense of the word.
This upcoming year, I am honored to be her Capstone project advisor. The project, entitled "A Literary Sociology of Modern China? furthers her study and interest in Chinese. From the literature she will be reading, Kimberly will be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at era, then finally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on the subject. I highly anticipate another equally superb performance this year, knowing she will continue to excel in the months to come. I look forward to witnessing more of Kimberly's intellectual and linguistic growth and wish her all the best!
Carol
Teacher at Choate Rosemary Hall
Director of Academic Terms & Summer Programs in China Part President and
Board Director for Class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for Secondary & Elementary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