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幻聽的世界

改變幻聽的世界
真實的幻聽者故事,跟想像中的有分別嗎?
幻聽實際是怎樣的?會聽到甚麼?
有幻聽即等同患精神病嗎?
作為家人或身邊的人,可以怎麼幫助幻聽者?

突然聽到有人在喊自己,抬頭卻不見有其他人;忙得天昏地暗時,忽然懷疑手機在震動;週末早上半睡半醒間,仍然好像聽到鬧鐘聲……這些經驗,你也可能試過。不過,有些人卻長期聽到此等「聲音」,一般稱這種情況為「幻聽」。

幻聽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精神病患的徵狀,一般的處理方法是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等,但如果這些都不足以滿足幻聽者及其家人的需要,還可以做甚麼?

本書除了帶大家深入了解幻聽世界,還會介紹嶄新的「聲音小組」支援模式,希望為現有的精神病患治療體系帶來新氣象,邀請大家一起重新探索幻聽世界的可能性。
新生精神康復會(簡稱「新生會」)

紮根香港超過50年,一直致力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優質社區精神健康服務;服務涵蓋住宿服務、職業康復、社區支援、公眾教育、社企等不同範疇。近年本嶄新的「復元為本」理念,革新服務方向,成為業界的先行者。

在服務革新的方向下,新生會旗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深水埗)安泰軒於2014年開始舉辦開放式的「聲音小組」活動,為香港首個聽聲者互助小組。
序一 聽不到的說話 游秀慧 iii

序二 從多角度了解幻聽 曾韋僑 v

序三 他們的聲音 凌悅雯 vii

序四 提升我們的聲音 鄭仲仁 ix
聽不到的說話



「聽聲者」普遍被稱呼作「幻聽者」,一般人往往對他們敬而遠之。事實上聽聲者並不具有攻擊性,只是他們「聽到聲音」的經驗跟一般人太不一樣,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主觀經驗。1980年代香港有一首粵語金曲,名為《聽不到的說話》,你未必會對這首歌有太大感受,但對大部分聽聲者而言,歌名卻能道出他們的心聲。聽聲者最害怕的就是聽到「聲音」,因為「聲音」甚至成為他們正常社交及生活的一大障礙,但他們卻渴望別人聽到另一種「聲音」,那是他們內心的說話和呼喚。



在新生精神康復會推動「復元為本」的服務革新下,在職社會工作者鄭仲仁先生體會到聽聲者的需要,提議推行先導計劃,「聲音小組」由此誕生。



「聲音小組」在香港可算是一個突破,在短短不足兩年間,成績有目共睹。本會希望藉?《改變幻聽的世界》這本書,結合聽聲者的故事和心聲、專家的意見,及本會「聲音小組」的服務概況,讓大眾從多個角度了解聽聲者的世界,從而明白和接納他們;而聽聲者亦能從恐懼和負面情緒跳出來,積極尋找服務的途徑,了解與「聲音」共存的方法,並與其他聽聲者建立互助的群體。



本人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一道橋樑,連結社會各界,為聽聲者多走一步,讓他們在復元路上,不用再孤軍作戰。



游秀慧

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

關鍵字詞: 幻聽者|聽聲者|精神|心靈勵志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