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URBAN DIARY

城市日記 URBAN DIARY
《城市日記》深信,要成就可持續生活,人是最重要的一環。每個市民的信念和行為,決定香港的未來:我們能否既能滿足當下的需求,又不會剝奪後人的需要,世世代代,共享可持續生活。

基於這個信念,《城市日記》走訪及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特別的人。他們堅持推動城市走可持續道路,身體力行地宣告將來的生活,與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及環境深深相連,層層緊扣。《城市日記》記錄的,是一羣不凡的人如何努力不懈,靜靜地建構一個不枉此生的生活。
008前言:編寫一部草根傳奇史 布路施

012序:磊落真誠.平行發展.自主生活.香港未來 黃英琦

016序:日常生活作為後殖民香港的重要文化權利 司徒薇

020編者序:在中英的差異之外 洪永起

024吉叔:車房東主

036輝哥:大坑仔

048朱自然:首名火龍女鼓手

060細叔:卅間盂蘭勝會

072大黎:坪洲「逐魚而居」

084阿杜:栽種有時的城市農夫

096時芬:美容健康顧問

104 Uncle Moon:單車騎士

114阿豆:上山學藝,泰雅族紡織

124Stephanie:Omah-omah1,來自爪哇的愛

134肥仔:生活在工

144林森:從觀景器看世界

154:Oliver:手繪石屎森林

164梅爸爸:緣起鴨寮街的創業故事

174阿澤:「我選擇了小丑。」

182頌華:遊走各地的旅遊作家

192樹單:二手英文書店

202 Jennifer:移居倫敦的英語詩人

214後記
序|磊落真誠,平行發展,自主生活,香港未來|黃英琦



《城市日記》中的人物都銳利地到了生活和社區的自主被剝削、在變化,而他們都在努力改變未來。



「社區」是當下年青人感到陌生和困感的詞彙。朋友在大學教文化課,請同學描述其社區的面貌,部分同學問:即是哪裡?這現象背後的原因,是我們的規劃部門和「發展集團」(發展商、市建局、地鐵公司等)令「社區」的重心不見了,如大坑老街坊吉叔說,重建「弄死了整條街」。另一位大坑街坊輝哥以前會「家家戶戶去拍門」請鄰里捐錢支持舞火龍。現在呢?新的大廈遮擋了陽光,屋苑被高牆包圍,不得其門而入。



近年來英國容許居民創新主導公共空間的使用,已有廿多個區政府通過了「Temporary Play Street Order」(臨時玩耍街),居民透過申請。讓社區街道的汽車暫時消失,「還路於民」數小時,孩子在路中心奔跑自創遊戲,家長坐在一旁互相認識和聊天,促進有機而成、多元包容社區的建立。香港呢?新市鎮屋苑是「大蛋糕」形狀,底層有地鐵和巴士站,上面是商場,住宅單位就是蛋糕面的一支支蠟燭。在這樣的垂直社區,街道不見了,單一的店舖在商場,人與人很難建立互助親密的關係。在僵化和過度管理的香港,市民不明白空間也可創新使用和有多元想像,因為這裡只有充斥著「不准」標示的「正規」康文署公園。



面對被侵蝕的自主,香港公民社會曾反對滅絕式重建,但也有更多人無奈接受現實。推動《城市日記》的羅建中和黎穎詩則另闢蹊徑,選擇了說故事。他們靜心聆聽和報道平凡人的故事,讓我們重拾對香港對生活和社區的想像。例如醉心於小丑藝術的阿澤,希望更人承傳賺錢不多的傳統行業;廿歲出頭的阿豆自信地走自己的路,到台灣向原住民拜師學藝,期盼著,一天能住在自已搭建的樹屋;還有單車友Uncle Moon,每月首星期日都會向政府遞信,爭取在港島北興建單車徑,有點唐吉訶德。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夢想和熱情的香港人。



《城市日記》人物對我的啟發,是堅定的不願隨波逐流:既然推不動大石擋著發展巨輪,不如以磊落真誠的心平行發展和建設自己的生活和社區,用覺醒和遼闊的眼界追尋夢想,重視社區歷史和人情網絡,以豁然的生活顛覆主流狹隘思維,為香港的社區、空間、生活締造更多自主、創新和可能。



感謝這本書,也希望《城市日記》能讓更多人從千篇一律的蛋糕形社區走出來,重新認識香港,作出行動,創建多元的路,改變香港的未來。

關鍵字詞: 散文|香港文化|文化|香港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