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篇短篇故事,作者利用匕首般的文字和夢魘妖魔式的想像,帶讀者進入詭奇境界
本港著名作家李默盛讚本書饒有電影感,全可作為電影或舞劇的文本!
李默鼎力推薦木子作品!《開到荼靡》是學校必入的課外書,想學好中文的學生必讀!
***************************************************************
在《開到荼靡》一書中,作者透過17篇短篇故事,以文字做鏡頭聚焦世間百態,用細膩筆墨濃縮城市生活。精煉字句直指人性冷暖,尖銳筆鋒剖析世相詭異。震憾人心的筆觸和故事佈局,深刻描繪出都市的人性詭異感、美麗的毀滅感。
本港著名作家李默盛讚本書饒有電影感,全可作為電影或舞劇的文本!
李默鼎力推薦木子作品!《開到荼靡》是學校必入的課外書,想學好中文的學生必讀!
***************************************************************
在《開到荼靡》一書中,作者透過17篇短篇故事,以文字做鏡頭聚焦世間百態,用細膩筆墨濃縮城市生活。精煉字句直指人性冷暖,尖銳筆鋒剖析世相詭異。震憾人心的筆觸和故事佈局,深刻描繪出都市的人性詭異感、美麗的毀滅感。
荼蘼,此刻 李默序
木欣欣以向榮 蔡益懷序
開到荼蘼
那一天
這一天
扇子
女神和妖
車站——等候前往亞斯旺的特快列車
疑
平等院
雙面
悲慘世界——巴黎
複眼
蕙質蘭心
葡萄熟了
似水流年
天燈
平行線
蔓珠沙華
後記
木欣欣以向榮 蔡益懷序
開到荼蘼
那一天
這一天
扇子
女神和妖
車站——等候前往亞斯旺的特快列車
疑
平等院
雙面
悲慘世界——巴黎
複眼
蕙質蘭心
葡萄熟了
似水流年
天燈
平行線
蔓珠沙華
後記
荼蘼,此刻
「文本」之說,新興而流行了十多年;不少有主題性的音樂舞蹈,會公告其「文本」,可能是兩行詩,一些哲意,甚至簡短的故事。例如雲門舞集在《水月》下面有八個小字:鏡花水月畢竟成空(註一)。香港人過去多數會稱:本事(即故事大綱/ 戲匭)、劇本,書本、拍紙本,本生燈、本草綱目……當然,還有本源、人本。我頗喜歡這個「本」字,它代表了宗旨性、實體性,帶有堅持性。此刻,我想稱木子這作品集為《木子文本》。轉念,又覺得可以擬日本掌中小說方式,稱為《木子掌中集》——用短小精幹刻記瞬間人事境的掌中作品,川端康成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出版的有百多篇、有少至二百多字一篇(註二)。美國人稱為short short short story,至控煙之前又稱為一支煙小說。
這樣比喻木子的《開到荼蘼》中的短篇,主要由於內頭有不少由現實呈現的人性詭異感、美麗的毀滅感(這也是我常用的表達方法,認為這有碎夢和棒喝作用)。例如:〈天燈〉毀滅性宿命;〈蔓珠沙華〉的白蛇傳說/男女+電腦科技之生死新解;〈車站——等候前往阿斯旺的特快列車〉的另一生死觀——在仔細、冷靜描述月台上候車各色人等時,轉瞬特寫令人駭異的跳軌事件,懷孕的女子和她巳有妻室的男人熱烈擁吻後,突然雙雙牽手飛奔殉情,而這全部行徑在伊斯蘭教是頗為不可思議的事……木子透過她拾到死者跌落的一本《The Book Of The Dead》中譯《亡靈書》「認為所有的靈跟着自己的心願生活在異度空間」,這和〈天燈〉應該是遙相呼應的。使我想起,在中國雲南的納西族,有「情死」之說——昔日被地主欺壓的農奴,一切都不得自主,他們憧憬玉龍雪山中有「玉龍第三國」,那兒有一切的自由,雙雙跳崖或跳溪之後,乃可在第三國自在生活。絕望中的曇花希望,道出人生之八九不如意處,古今難免,地獄天堂,端在乎一念。
千古艱難唯一死,木子不少篇章,都正面或側面地提到死,除上述外,還有「……宇治橋後的連綿山脈,一隻烏鴉在翠綠中劃過,天空中的小黑點。一身新郎裝的夏天寶漸漸沈入水底。黑色的羽毛飄了下來,空中畫着的畫。」〈平等院〉這個短篇用了三個地方:灕江、香港及最終這對男女想去度蜜月的宇治,可惜男主角因失敗的經濟而「逃亡」日本,無法解決之下,在計劃度蜜月的地方自沉水底。木子淡淡如幾張照片地表達了起承轉合。自沉於水,令我想起近年我至推薦的一部電影〈此時此刻〉The Hours(註三)梅麗史翠普飾演現代的書中主人翁杜洛維夫人;因本片而得影后的妮高潔曼飾因洞悉人性而失常/ 絕望的英國著名作家維珍尼亞胡芙爾Virginia Woolf——那日,她散步到田野的河流,默默地撿起卵石放入懷中,一步一步走進水深處;幾十年後另一日,閱讀這本書的懷孕家庭主婦有同樣的絕望,幻想水漸漸淹沒自己的床;再幾十年後的一日,現代杜洛維夫人是個同性戀的出版者,她用十年來造捧其前度男友(愛滋病感染者)成為得獎的詩人,正當她為他舉辦一個慶祝派對時,這位不肯出席的桂冠坐在窗戶,對她說:「……你叫我如何面對派對後的hours?還有再之後的許許多多hours?! ……你必需放開我,也放開自己」——瞬間詩人一歪身,便讓自己墜樓……
嗯,人是如何選擇死亡呢?此刻,我必須順便向昔時一度friend的亦舒致敬,她的名言之一是:「有思想的人誰不想自殺?!」但是,那抉擇了的一刻巳凝結難復製,如何再探討人在自殺後又有什麼喜或悔呢?《羅生門》曾經藉問米訪問死者們,但是真相仍然不能大白。The Hours中選擇死的成名作家和詩人,跟川康成一樣,他雖然得到諾貝爾獎,最終還是自殺。
藝術家天生對各種事物敏感,並常因洞悉與判斷正確而更堅執/自我、更悲哀。人與人,人們的處境、生存之間,失望絕望,自撕裂或被撕裂的……各種無力感,促成人焦慮不安的「精神病」,因而產生詭異和幻覺片段,這有利於創作,但不利於生活。生活中,木子清麗可人,原來卻有着一個跟外表相異的腦袋,或者是博覧或者是生活的磨練?當然,我贊同人為了生活平順,可以自我精神/行為分裂。書中,木子用有如匕首般的目光和文字,讓問題襲人而來。她提醒着你:這是現實,匕首挑開的白桌布下,會有血肉鮮明的內臟!木子在表達死亡之外的另一種消失,在現實逼人中,出現了〈複眼〉、〈疑〉兩篇的幻覺,前者的梁太看見對座另個梁太,跟她一樣恆常幫襯悶熱擠迫的牛腩麵,尋思對方在手機罰@@@茼菑v的事情(那使我想起川端康成的《鏡子》);如此奇怪,木子最後解說了:在蒼蠅的複眼中,其實豈止有兩個甚至許多個的梁太,好像印餅機出來的餅,假使有外星人,下俯看到我們地球上螞蟻般的人類也會是一樣。
我覺得木子那種「匕首般的文字」(這是我對三島由紀夫的形容),及夢魘妖魔式的想像,其實,是更接近三島和芥川龍之介的,前者《金閣寺》的怪和尚最後因妒忌金閣的美而放火燒了它,《奔馬》中革命失敗青年,最後面向剛升旭日剖腹,人和太陽的紅熾熱地呼應着。又可追溯到芥川的《竹藪中+羅生門》、《地獄變》、《河童》……我喜歡上述三人的精準文字和變幻詭奇境界,倒不知木子有無涉及?
要說詭奇變幻/ 生死,意識流或電影感或王家衞,則首推〈蕙質蘭心〉。千字短篇的前一半,都在描淡女主角夏蕙蘭的幸福。然後,筆鋒一轉,藉她在咖啡座閒拍對面舊唐樓,而突生變——相機內証實寵她的老公,奇怪地竟冒雨正走上了這唐樓,哪層?木子這樣寫:「五樓的晾衣架上有一排衣服。黑色的蕾絲胸罩、黃色的裙子、粉紅色的絲襪、白色的連衣裙。夏蕙蘭不敢相信地瞪大眼睛,黑色的蕾絲胸罩是夏蕙蘭情人節的禮物;黃色的裙子是結婚紀念日;粉紅色的絲襪,她不喜歡可他偏說好看;白色的連衣裙她今天穿在身上。雨越下越大,黑色的蕾絲胸罩、黃色的裙子、粉紅色的絲襪、白色的連衣裙在雨中哭泣,滴滴答答的淚水順着黑色的蕾絲胸罩、黃色的裙子、粉紅色的絲襪、白色的連衣裙滴到四樓的地拖上,滴滴答答的雨水順着地拖滴在三樓的塑料袋上又滴滴答答的往下滴。……劃破天際的急剎車和刺耳的……」其實,這兒的晾衣、顏色、雨水中的綿亙動感,及吊詭劇情,我覺得還更譚家明(〈愛殺〉);我還會想起希治閣,甚至〈天使追魂〉Angel's Heart ──除了巳暗示夏蕙蘭或因衝往對街而被車子撞到之外,我還會想像有人墜樓/ 兇殺。
由這篇,更可以看見木子對精練文字的操控,不憚煩地重複那些衣服色樣,像電影蒙太奇,暗道了主角惶惶的心,怵目驚心:五樓女人用的衣服全跟老公買給自己的一模一樣!雨水、水,是木子常用的,就像前述《此時此刻》的水和突變,欲要沖洗突變……
然後,我覺得木子的表達方式還有電影分割法,像〈這一日〉和〈那一日〉、〈似水流年〉,不同年代卻有互補作用:今月曾經照古人,跳出框內靜靜觀看自己及他人……的各種可能性或相同性,而跳離審視,是有點兒《靈山》的。
故勿論木子受到前人什麼影響而作上述的幾種表達,我想,就像明快死或模糊活一樣,都是個人由積累至當下的抉擇,相機快門咔嚓一聲,或電影鏡頭zoom in,全是當機立斷。作家摯情感動那一刻,是無需也不可能想着要像誰誰誰哪個大師!這種像誰誰誰哪個大師的說三道四,只是留給我們這種什麼評呀序呀的人去想的。或者,木子就是經歷過上面各篇的現實突變、變異,才有這種夾平靜與驚詫的、捕捉突然的,精銳、情景交融的紙上電影感覺。謝謝電影,電影的確幫助了我們不少,好的電影就如活動真實的名著。好的文學就如活動真實的電影,這也就是篇首我提文本的原因。觀乎,象形文字是一早巳在表達着芻民生活的結晶;號稱反映人類的八大藝術,以文學為首本,電影為結尾,故又有稱電影為綜合(前面七項)藝術。木子的手法饒有電影感,全可作為電影或舞劇的文本。這是我閱讀她十五個短篇之後的個人感想。至於中篇和長篇,我因未曾閱讀而未能說三道四。雖然,我很想知那些匕首般的文字和電影感,如何更糾合擴展成N倍使用下去。
可憐盤石臨水泉,復有垂楊拂酒杯。
若道春風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
荼蘼此刻、此刻荼蘼,總是為追求一些真我、片刻完美,又如何?讀寫罷,難禁女性本位溫柔綿亙的淒楚,不免想起了王維這詩。仿佛良辰美景奈何天,莫奈何,就是無人真正持續地懂。The Hours的三個女人和木子筆下的靈魂,近百年間仍是掙扎於宿命/ 孤寂和現實,她們就像一棵樹上的繁花,一條電線上的群鳥……事必有因,靈情相感,緣劫福禍亦或同,造化由已。唯此刻,莫若細看春風以花吹面,垂柳含情拂杯。且放鬆且珍惜,且坦然迎對吧!共勉。
李默 二○一七年 芒種
「文本」之說,新興而流行了十多年;不少有主題性的音樂舞蹈,會公告其「文本」,可能是兩行詩,一些哲意,甚至簡短的故事。例如雲門舞集在《水月》下面有八個小字:鏡花水月畢竟成空(註一)。香港人過去多數會稱:本事(即故事大綱/ 戲匭)、劇本,書本、拍紙本,本生燈、本草綱目……當然,還有本源、人本。我頗喜歡這個「本」字,它代表了宗旨性、實體性,帶有堅持性。此刻,我想稱木子這作品集為《木子文本》。轉念,又覺得可以擬日本掌中小說方式,稱為《木子掌中集》——用短小精幹刻記瞬間人事境的掌中作品,川端康成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出版的有百多篇、有少至二百多字一篇(註二)。美國人稱為short short short story,至控煙之前又稱為一支煙小說。
這樣比喻木子的《開到荼蘼》中的短篇,主要由於內頭有不少由現實呈現的人性詭異感、美麗的毀滅感(這也是我常用的表達方法,認為這有碎夢和棒喝作用)。例如:〈天燈〉毀滅性宿命;〈蔓珠沙華〉的白蛇傳說/男女+電腦科技之生死新解;〈車站——等候前往阿斯旺的特快列車〉的另一生死觀——在仔細、冷靜描述月台上候車各色人等時,轉瞬特寫令人駭異的跳軌事件,懷孕的女子和她巳有妻室的男人熱烈擁吻後,突然雙雙牽手飛奔殉情,而這全部行徑在伊斯蘭教是頗為不可思議的事……木子透過她拾到死者跌落的一本《The Book Of The Dead》中譯《亡靈書》「認為所有的靈跟着自己的心願生活在異度空間」,這和〈天燈〉應該是遙相呼應的。使我想起,在中國雲南的納西族,有「情死」之說——昔日被地主欺壓的農奴,一切都不得自主,他們憧憬玉龍雪山中有「玉龍第三國」,那兒有一切的自由,雙雙跳崖或跳溪之後,乃可在第三國自在生活。絕望中的曇花希望,道出人生之八九不如意處,古今難免,地獄天堂,端在乎一念。
千古艱難唯一死,木子不少篇章,都正面或側面地提到死,除上述外,還有「……宇治橋後的連綿山脈,一隻烏鴉在翠綠中劃過,天空中的小黑點。一身新郎裝的夏天寶漸漸沈入水底。黑色的羽毛飄了下來,空中畫着的畫。」〈平等院〉這個短篇用了三個地方:灕江、香港及最終這對男女想去度蜜月的宇治,可惜男主角因失敗的經濟而「逃亡」日本,無法解決之下,在計劃度蜜月的地方自沉水底。木子淡淡如幾張照片地表達了起承轉合。自沉於水,令我想起近年我至推薦的一部電影〈此時此刻〉The Hours(註三)梅麗史翠普飾演現代的書中主人翁杜洛維夫人;因本片而得影后的妮高潔曼飾因洞悉人性而失常/ 絕望的英國著名作家維珍尼亞胡芙爾Virginia Woolf——那日,她散步到田野的河流,默默地撿起卵石放入懷中,一步一步走進水深處;幾十年後另一日,閱讀這本書的懷孕家庭主婦有同樣的絕望,幻想水漸漸淹沒自己的床;再幾十年後的一日,現代杜洛維夫人是個同性戀的出版者,她用十年來造捧其前度男友(愛滋病感染者)成為得獎的詩人,正當她為他舉辦一個慶祝派對時,這位不肯出席的桂冠坐在窗戶,對她說:「……你叫我如何面對派對後的hours?還有再之後的許許多多hours?! ……你必需放開我,也放開自己」——瞬間詩人一歪身,便讓自己墜樓……
嗯,人是如何選擇死亡呢?此刻,我必須順便向昔時一度friend的亦舒致敬,她的名言之一是:「有思想的人誰不想自殺?!」但是,那抉擇了的一刻巳凝結難復製,如何再探討人在自殺後又有什麼喜或悔呢?《羅生門》曾經藉問米訪問死者們,但是真相仍然不能大白。The Hours中選擇死的成名作家和詩人,跟川康成一樣,他雖然得到諾貝爾獎,最終還是自殺。
藝術家天生對各種事物敏感,並常因洞悉與判斷正確而更堅執/自我、更悲哀。人與人,人們的處境、生存之間,失望絕望,自撕裂或被撕裂的……各種無力感,促成人焦慮不安的「精神病」,因而產生詭異和幻覺片段,這有利於創作,但不利於生活。生活中,木子清麗可人,原來卻有着一個跟外表相異的腦袋,或者是博覧或者是生活的磨練?當然,我贊同人為了生活平順,可以自我精神/行為分裂。書中,木子用有如匕首般的目光和文字,讓問題襲人而來。她提醒着你:這是現實,匕首挑開的白桌布下,會有血肉鮮明的內臟!木子在表達死亡之外的另一種消失,在現實逼人中,出現了〈複眼〉、〈疑〉兩篇的幻覺,前者的梁太看見對座另個梁太,跟她一樣恆常幫襯悶熱擠迫的牛腩麵,尋思對方在手機罰@@@茼菑v的事情(那使我想起川端康成的《鏡子》);如此奇怪,木子最後解說了:在蒼蠅的複眼中,其實豈止有兩個甚至許多個的梁太,好像印餅機出來的餅,假使有外星人,下俯看到我們地球上螞蟻般的人類也會是一樣。
我覺得木子那種「匕首般的文字」(這是我對三島由紀夫的形容),及夢魘妖魔式的想像,其實,是更接近三島和芥川龍之介的,前者《金閣寺》的怪和尚最後因妒忌金閣的美而放火燒了它,《奔馬》中革命失敗青年,最後面向剛升旭日剖腹,人和太陽的紅熾熱地呼應着。又可追溯到芥川的《竹藪中+羅生門》、《地獄變》、《河童》……我喜歡上述三人的精準文字和變幻詭奇境界,倒不知木子有無涉及?
要說詭奇變幻/ 生死,意識流或電影感或王家衞,則首推〈蕙質蘭心〉。千字短篇的前一半,都在描淡女主角夏蕙蘭的幸福。然後,筆鋒一轉,藉她在咖啡座閒拍對面舊唐樓,而突生變——相機內証實寵她的老公,奇怪地竟冒雨正走上了這唐樓,哪層?木子這樣寫:「五樓的晾衣架上有一排衣服。黑色的蕾絲胸罩、黃色的裙子、粉紅色的絲襪、白色的連衣裙。夏蕙蘭不敢相信地瞪大眼睛,黑色的蕾絲胸罩是夏蕙蘭情人節的禮物;黃色的裙子是結婚紀念日;粉紅色的絲襪,她不喜歡可他偏說好看;白色的連衣裙她今天穿在身上。雨越下越大,黑色的蕾絲胸罩、黃色的裙子、粉紅色的絲襪、白色的連衣裙在雨中哭泣,滴滴答答的淚水順着黑色的蕾絲胸罩、黃色的裙子、粉紅色的絲襪、白色的連衣裙滴到四樓的地拖上,滴滴答答的雨水順着地拖滴在三樓的塑料袋上又滴滴答答的往下滴。……劃破天際的急剎車和刺耳的……」其實,這兒的晾衣、顏色、雨水中的綿亙動感,及吊詭劇情,我覺得還更譚家明(〈愛殺〉);我還會想起希治閣,甚至〈天使追魂〉Angel's Heart ──除了巳暗示夏蕙蘭或因衝往對街而被車子撞到之外,我還會想像有人墜樓/ 兇殺。
由這篇,更可以看見木子對精練文字的操控,不憚煩地重複那些衣服色樣,像電影蒙太奇,暗道了主角惶惶的心,怵目驚心:五樓女人用的衣服全跟老公買給自己的一模一樣!雨水、水,是木子常用的,就像前述《此時此刻》的水和突變,欲要沖洗突變……
然後,我覺得木子的表達方式還有電影分割法,像〈這一日〉和〈那一日〉、〈似水流年〉,不同年代卻有互補作用:今月曾經照古人,跳出框內靜靜觀看自己及他人……的各種可能性或相同性,而跳離審視,是有點兒《靈山》的。
故勿論木子受到前人什麼影響而作上述的幾種表達,我想,就像明快死或模糊活一樣,都是個人由積累至當下的抉擇,相機快門咔嚓一聲,或電影鏡頭zoom in,全是當機立斷。作家摯情感動那一刻,是無需也不可能想着要像誰誰誰哪個大師!這種像誰誰誰哪個大師的說三道四,只是留給我們這種什麼評呀序呀的人去想的。或者,木子就是經歷過上面各篇的現實突變、變異,才有這種夾平靜與驚詫的、捕捉突然的,精銳、情景交融的紙上電影感覺。謝謝電影,電影的確幫助了我們不少,好的電影就如活動真實的名著。好的文學就如活動真實的電影,這也就是篇首我提文本的原因。觀乎,象形文字是一早巳在表達着芻民生活的結晶;號稱反映人類的八大藝術,以文學為首本,電影為結尾,故又有稱電影為綜合(前面七項)藝術。木子的手法饒有電影感,全可作為電影或舞劇的文本。這是我閱讀她十五個短篇之後的個人感想。至於中篇和長篇,我因未曾閱讀而未能說三道四。雖然,我很想知那些匕首般的文字和電影感,如何更糾合擴展成N倍使用下去。
可憐盤石臨水泉,復有垂楊拂酒杯。
若道春風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
荼蘼此刻、此刻荼蘼,總是為追求一些真我、片刻完美,又如何?讀寫罷,難禁女性本位溫柔綿亙的淒楚,不免想起了王維這詩。仿佛良辰美景奈何天,莫奈何,就是無人真正持續地懂。The Hours的三個女人和木子筆下的靈魂,近百年間仍是掙扎於宿命/ 孤寂和現實,她們就像一棵樹上的繁花,一條電線上的群鳥……事必有因,靈情相感,緣劫福禍亦或同,造化由已。唯此刻,莫若細看春風以花吹面,垂柳含情拂杯。且放鬆且珍惜,且坦然迎對吧!共勉。
李默 二○一七年 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