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滋味增訂版)

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滋味增訂版)
滋味增訂載譽歸來
新增文章繼續講述香港的飲食故事
★ 文學跨界文化、飲食文學、都市生活的最新研究!
  飲食圍繞日常,當中文化最容易被忽略。蕭欣浩博士花十年時間,研究
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探討飲食的相關課題,結集成《解構滋味:香港飲食
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本書題材從古代的甲骨文、蘇軾的詩文,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語
片、茶餐廳文化,以至香港作家也斯的創作、内地作家蘇童的小說與台灣作
家劉克襄的散文,探討飲食於不同時空的文化意義。蕭欣浩博士以學者兼廚
師的身分,呈現一道道美食背後,文學、電影與文化構成的人間滋味。
名人推薦
  ★ 陳冠中、焦桐、蘇童 跨地域頂級推薦!
  ★ 黃淑嫻專文提味!
蕭欣浩,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一級講師,「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
辦人,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身兼作家、詩人、中學校董。飲食文化研究者
、食評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
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及《屋邨尋味記》。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
嶼寫作2」劉以鬯《1918》、也斯《東西》副導演。
序一 I
自序 IV

第一輯 古代文字與文學
從甲骨文看商代煮食文化 003
從飲食詩看蘇軾的貶謫生活 019

第二輯 戰後香港的飲食文化
攝飲寫食:也斯戰後香港飲食文化觀察 039
從英式到港式:論茶餐廳食物的傳承與轉化 054

第三輯 電影中的飲食文化與生活
食在光影中——是論五、六十年代倫理片中的矛盾 093
戰後香港的飲食影像——以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為研究核心 120

第四輯 從香港到世界
味覺嚮導的探索:舒巷城飲食散文中的香港 147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185
越界的味覺漫遊——論也斯遊記中的飲食意涵 225

第五輯 飲食於香港以外
從耕農到醯醢:論劉克襄飲食散文的建構與書寫策略 259
飲食、血源與慾望:蘇童的〈堂兄弟〉與〈玉米爆炸機〉為例 292
阿澤

黃淑嫻

我們叫他阿澤,據說某年某月的一天,有人發覺他的眼也好、鼻也好,極像一位叫阿澤的香港運動員,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們叫蕭欣浩做阿澤,我思疑這個花名已經正式印在他的身份證上了。對於我來說,蕭欣浩確是一個運動員,因為它有一流運動員的毅力和能量。不講不知,年青時候的他是一名短跑選手,我可以想像他在運動場上衝線的一刻,同學們為他歡呼拍掌。可惜,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不跑了,現在大概也跑不動了,但在生活的不少層面上,他仍是一個精彩的運動員,從短跑的拼勁發展到長跑的持久力。

阿澤是我少數遇見如此堅持自己理念的人,在現實的香港社會中,尤其難得。在人群中,他可能不特別起眼,你不會一眼看到他,但認識他愈久愈覺得他特別,你永遠不會忘記他。阿澤藏着無限的潛能,好像看不到盡頭的大路。回想他這十多年的經歷,從廚師生涯轉到古文字學研究,看似很大的變化,但他其實從未放棄過食物研究,而且看來愈做愈成功呢。要寫一篇好的食物論文,但是懂得寫論文的技巧和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作者一定要懂得食物本身,懂得吃,熱愛吃,最好還懂得煮,這些都不是現時香港學院能夠提供的知識,阿澤有着一個優秀食物研究者的條件,他當過廚師,對食物的歷史和文化有研究,這是他憑自己努力所得到的。從外面看,很多人會以為研究食物、寫食物文章是很好玩的事情,但實情不一定是這樣吧。在香港的學術界,食物研究還未有完善的發展,一些人誤以為這是不入流的學科。我知道阿澤也曾受到這方面的壓力,但他堅持下去,忠於自己,繼續跑下去。

阿澤告訴我這論文集是代表他人生的一個階段,而我非常榮幸可以在他人生的路上擔當一個角色——同枱吃飯的人。研究食物其實是研究人與人的關係,看阿澤的文章,我會記起與也斯從喝酒到吃齋,從他健康到生病後的不同飯菜。我又記起與蘇童在香港吃西班牙菜的熱鬧氣氛,在飯桌上認識一位中國優秀作家。我和阿澤一起吃飯無數次,最多是和大夥人一起吃,他總是靜靜地為大家服務,點菜啦、埋單啦……。食物研究背後是人情與關懷,一起經歷甜酸苦辣。然而,大概在無數的年後,我記憶中的阿澤,應該是和他一起在飯堂的日子。我和阿澤是同事,有時下午會一起到學校飯堂買咖啡。與阿澤到飯堂,你會覺得自己突然變成貴賓,因為他與飯堂所有員工都認識,而且非常要好,他們好像有自己的語言,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都有自己的意思,因為我是阿澤的朋友,所以也得到特別的招待呢!這些生活片段,讓我明白阿澤的食物研究源於他在地的生活。

有時我覺得阿澤要比我成熟,雖然我年紀比他大。相對於他,我是一個揀飲擇食的麻煩人,他寬闊的口味,讓他可以嚐到人生百味,而我只能另闢途徑。我爸爸很喜歡吃東西,我記得每次他和朋友吃飯的時候,飯桌上都是美味佳餚和釀酒,當時小小年紀的我,看到大人們高談闊論,我不知道他們說什麼,但從那時候起,我就萌生了一個觀念:人生的事情就在飯桌上。我和阿澤相識十多年,在大大小小的飯桌上討論過無數的事情,經歷了平靜的香港、躁動的香港。看了這本書,我很高興這些飯局也好像有點用。這些出版以後,我知道他將會走進人生另一個階段,繼續他長跑之路。無論往後如何,天氣或好或壞,大家還是會一起吃飯的。

自序

對我來說,飲食就是生命。

我在課堂上教飲食文學,不免會談到記憶,飲食每每能夠將回憶定位,一點也不假。記得小時候,幼兒園旁邊是社區中心,母親有時會到那裏上烹飪班,不少日子,我放學後不是回家,是牽着母親的手走過去,從窗花透望大人來來往往,食物的香氣陣陣飄來。年幼的我就坐在旁邊的高櫈,看大人在料理枱旁邊,加減量秤,說笑討論,原來烹飪是這樣快樂的。樸實的奶油蛋糕,大家為我唱的生日歌, 三十年後的今日,我仍然清楚記得。

十多年過去,對飲食的愛好不單累積成興趣,更壯大得使我敢於放棄升學,去追尋做廚師的夢想。常聽說,不要將愛好變為工作,或者因為愛好是甜的,工作是苦的,兩者融為一體,苦總有一天蓋過甜,就會愈來愈厭惡自己的興趣。我曾經也半信半疑,但當十九歲的我,站在法國餐廳的廚房,當了幾個月初級廚師,每天洗廚房、倒垃圾,打碎蒜頭,預熱餐湯,切菜執碼,日復一日。間中還要挨罵幾句,失神切隻手指,忍受老闆脾氣,哭笑過後,終於明白,甜苦皆味道,廚師就是要認識、融匯各種味道,酸甜苦辣咸我都樂於接受。話說回來,若果愛好會因為變成工作而受影響,只怪興趣未去到酷愛的程度,每每渴望「同甘」,不想丁點「共苦」,情況如此,將興趣與工作儼然二分也許是好事,因而衍生出「興趣不能變成工作」的說法,也是無可厚非的。廚房教曉我調節人情冷暖,讓我在現實尋找甜苦的平衡,苦中不免有樂,甜裏也須警醒。飲食於水火之間傳授給我的道理,至今未忘,終身受用。

2003年,一場無人能料的非典型肺炎,重創香港,連帶飲食業受到嚴重影響,驅使我於完夢以後,重返校園。我未有放棄廚師的身份,有時間就回到餐廳充當「替工大廚」,足夠讓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忘我的喘息機會。在嶺南中文系接觸到不同學科,充實之餘,我仍希望以任何方法,延續飲食與自身的姻緣,漸逐萌生飲食與中文結合的想法。最先接觸到的,是也斯的創作和研究,當時的我於飲食文學及文化上一竅不通,也斯知道我是廚師,常與我傾談飲食的事,我才慢慢於飲食範疇上,踏進創作和研究之路。本論文收錄了三篇以也斯為研究對象的文章,〈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是我研讀也斯飲食詩後,所歸納出的一些看法。〈越界的味覺漫遊——論也斯遊記中的飲食意涵〉以遊記作範疇,展現也斯全球文化探索的跨度,梳理當中的種種意涵。〈攝飲寫食:也斯戰後香港飲食文化觀察〉主要從文化角度出發,以《也斯的香港》 與《也斯看香港》為中心,整合也斯對戰後香港飲食文化的論述,並以書中也斯的拍攝作為對照的例子。也斯是我於飲食創作和研究上的啟蒙老師,三篇文章呈現也斯豐富的飲食面向,我謹以這些研究,表達對他最深切的敬意和謝意。

飲食課題以外,我最感興趣的是文字學科,碩士、博士也以此作為論文的範疇。文字不單單是形、音、義,也包含不少古代文化,例如器物、漁農類別的文字,很多都與飲食文化相關,尤為令我感興趣。飲食文化與股民是結合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論說,但作為這兩方面的愛好者,何不自己也動手投入探索,因此寫成〈從甲骨文看商代煮食文化〉,嘗試從甲骨文的字型,了解欣賞時期火燒、水煮、蒸煮的煮食方法,從文化角度進一步討論文字。我的碩士、博士論文均由李雄溪教授指導,於學術研究以致人生路途上,他給予我很多寶貴的意見和指引。李教授於文字後的研究以外,讓我追尋自己的方向,默默從旁引領、關顧,直至我現在身為人師,才明白李教授一直以來的苦心,對此種種我尤是感激。

電影也有不少飲食的紀錄,最早帶我投入電影研究的是黃淑嫻教授。記得最初黃教授找我為一些粵語舊電影寫點分析,我都是不太熟悉電影,更何況是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電影,我直言自己沒有經驗,黃教授說不要緊,可以試試,世上很多時都是從嘗試開始的。電影看多了,興趣也培養出來,自己更希望能從中找到飲食相關的元素,白燕挾起一箸餸,謝賢走入一間餐廳,電影所保留的場景、習慣、文化、歷史,正正可以與書本的資料作對照,有時看到食肆的鏡頭,角色與食物互動,我也慶幸這些電影可以保存下來。〈食在光影中——是論五、六十年代倫理片中的矛盾〉就是於這樣的語境下寫成,文章以飲食為中心,談貧富、長幼、男女三者各自的矛盾。後來的〈戰後香港的飲食影像——以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為研究核心〉,更多將電影飲食的材料,至於當時的香港飲食文化中討論。電影確實是文字以外的重要蹊徑,讓我討論戰後香港的飲食文學與文化時,有更多有趣、實用的資料,感謝黃教授領我入電影的寶山之中。

相比之下,台灣各方面的飲食研究,比香港發展得更好、更快,置身其中的學者與作者不計其數,我有幸認識到當中幾位,他們於飲食範疇上所作的貢獻,不僅令我敬佩,亦成為我看多方發展的推動力。焦桐是台灣飲食文化的大頭人物,辦過飲食雜誌,也有很多飲食的創作和研究。2009年的我仍是學生,經由也斯的介紹而認識焦桐,我在「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見識到飲食文學與文化研討會的實際情況,學者依所長各抒己見,令我眼界大開。會後還有「客家文學戰」,將文字在餐桌上具體呈現,吃下去,是文學加持的另一種滋味。焦桐將文學、文化、食物融會貫通的做法,對我起了很深的影響,談飲食文學、文化,怎可能空談,而沒有食物可以品嚐的呢!

須文蔚教授實在是為美食家,每次他帶來的食物外表都樸實無華,都不是旅客認識的大眾手上,我吃下去就明白被挑選的原因,須教授的品味有此可以感受得到。《烹調記憶》是須教授出版的飲食書,將菜式與人物傳記完美結合,我讀不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生可以這樣書寫。我往後的社區工作,更多接觸到長者,於記錄的時候,也總會記起須教授這種方法。劉克襄同樣開拓我的飲食視野,在他擔任最後在家的時候,跟隨他走進山野就能明白,各處盡是有待探索的故事。劉老師以自然、旅遊為題的著作,留下很多飲食的線索,我嘗試以這個角度切入,寫成〈從耕農到醯醢:論劉克襄飲食散文的建構與書寫策略〉,梳理劉老師著作的飲食部份,探討食物的運用如何完整他的寫作目的。

翻開古代飲食方面的研究,早已看到陳素貞教授的名字,她是這方面的專家,當時仍在學的我,於文字以外,也希望能跟她多多學習,但苦無機會。在陳教授研究的薰陶下,我嘗試再讀蘇軾的飲食詩,以他的人生經歷作貫穿,了解飲食如何展現他不同時期的心態,〈從飲食先看熟悉的貶謫生活〉一文,現在看來屬於初生之犢的嘗試,但至少讓我學會,人生跌蕩似乎是必經的事,飲食排解煩憂的作用,古今亦都相同。一次飲食研討會,初次與陳教授碰面,我們以飲食打開話題,不用多久已經無所不談。之後我到台灣做服務研習,陳教授與一眾友人鼎力相助,我也跟着學生一同學習,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對飲食、教育、社區的熱情和投入。我們有幸能跟着陳教授的腳步,搭着他的研究領域,幾天來的體驗,至今仍難以忘懷。

作家當中不乏饕客,如蘇童於對談中,自稱是「吃貨」。蘇童來港擔任處後在家,我經由黃淑嫻教授與他認識,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到我們不捨地為他餞行,大部份情況都在餐桌之上,因為蘇童確實是愛吃之人,而且吃得精細,我跟着他吃,總無法與美食分開,我也慢慢開始留意蘇童對飲食的看法。作品多少是作者的反映,蘇童住着不少與飲食相關,我稍稍整理了一小部份,寫成〈飲食、血源與慾望:蘇童的〈堂兄弟〉與〈玉米爆炸機〉為例〉,分析蘇童於小說中以食物探討人性的方法。蘇童豐富了我對小說中飲食的看法,也加深了我對威士忌的愛好。

第一次跟陳冠中碰面是在北京,我和他在書店談也斯,講座後我們再在書店喝着咖啡聊天,聽陳冠中訴說舊時逸事,好像一同回到過去的年代,那時候百花齊放、創意滿溢,人與人之間有種難以嚴明的親切,我坐在陳冠中旁邊,仍然感受得到。陳冠中的〈金都茶餐廳〉我看過好幾次,讚嘆文中的粵語書寫可以如此嫻熟,對香港社會、文化、飲食有如此細緻的刻劃。我在〈從英式到港式:論茶餐廳食物的傳承與轉化〉一文,引用到〈金都茶餐廳〉,來展現茶餐廳的多樣性,文中也談到英式飲食文化於香港轉變的過程。香港的飲食書寫也在轉變,變得愈來愈少了,席間我跟陳冠中這樣說。記得他回了一句,那就由你來寫吧。我不時會記起這個畫面,自己當時的回應也變成了堅持,是,我會嘗試的。

我從小說、散文、新詩認識樹舒巷城,敬重他對香港的深厚感情,也希望有他一手簡練的文筆。舒巷城記錄很多香港事物,尤為喜歡他描寫平民百姓的生活,拼湊成活潑實在的世界,飲食是日常重要的一環,舒巷城從而建構他眼中的香港。〈味覺嚮導的探索:舒巷城飲食散文中的香港〉是我對舒巷城致意的研究,希望能將他多年來累積的創作,以飲食貫穿,了解他對香港的看法。舒巷城喝咖啡,一次活動與巷城嫂(王陳月明女士)傾談,我提起舒巷城這個習慣,她分享了舒巷城的旅遊逸事,言語間,我能估計他熱愛咖啡的程度,也感受到他們夫婦間的深厚情誼。

飲食研究的路上,不少老師都給予我多方指導。許子濱教授於傳統小學和經學上給了我很多意見,令我更多涉獵古禮於飲食上的彰顯。修讀劉燕萍教授的神話與古典小說課,認識到古代寫實和奇幻的故事,文中豐富的食物已經是有趣的研究課題。導演
黃勁輝博士,讓我參與兩齣文學家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期間我能以新角度,回看劉以鬯與也斯的故事,也進一步認識他們的家人好友,對他們的飲食逸事漸漸又有了新的定義。

在台灣交流的歲月,幸得蔡長林教授關顧,在我遇上困難的時候,與我並肩同行。蔡教授時常帶我吃水餃、牛肉麵和熱炒,日子就這樣緩緩度過。車上的閑聊,路邊他的小吃,令我重新感受生活,感謝他帶來日常的美好。簡錦玲是我在高雄的飲食研討會後認識,我們在捷運談了很多飲食的事,之後我每到台北,都會找這位飲食相知,在餐桌上聊聊近況和飲食議題。錦玲對植物和飲食素有研究,談過野菜的烹調,梳理台灣菜的源流,文章都一一叫我佩服。

飲食擴闊了我的眼界,在韜哥的「大榮華」飲杏汁鮮奶炖白肺湯,於「悠閒閣餐廳」向馬麗華女士拯救社旗的理念,跟Charles到「富臨飯店」認識殿堂級大廚楊貫一,借Wendy的「清山塾」辦首次「社區廚房」,坐在「愛群快餐店」聽老闆強哥說快餐店的歷史,帶學生到「合利洪記茶餐廳」訪問老闆洪先生,到「八仙餅店」請教榮哥做餅的故事。不同學校和機構,邀請我分享飲食文化,傳媒朋友也慷慨讓我抒發對飲食的看法,還有其他因着飲食而相遇的人,我一併在此道謝。

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這本飲食論文集才能面世,亦得黎漢傑先生與「初文出版社」的團隊,幫忙策劃和執行一切相關工作,令文字最終歸位,疊印成實體的著作。梁慕靈為本書撰寫推介,扼要指出論文集的特點,希望日後能多向她請教。

生日蛋糕上甜滑的奶油,馬爾代夫的鮮魚大餐,蘇澳鮮甜的魚湯,台南餐廳滿桌的小炒,青青休閒農園的農家菜,飲食留下的記憶,久久未有褪色,我感謝他們的存在,也是他們成就了我。

是為序。

2019年5月4日於嶺南大學

關鍵字詞: 文學評論|飲食文學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