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何紫和那時代人物訪談集

潤物無聲──何紫和那時代人物訪談集
"何紫(1938-1991)是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及出版人,作品有口皆碑,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而他本人的故事,也成為了動人的文化人故事。本書收錄何紫自述及其15位至親好友的訪談,包括:何紫夫人、作家阿濃、宋詒瑞、盧瑋鑾(小思)、吳懷德、陳耀南、梅子、嚴吳嬋霞、戴玉明、周兆祥、周蜜蜜、阮海棠、李錦洪、潘金英和潘明珠。當中多位作家回憶其重要著作的出版歷程,內容還包含珍貴的第一手文學歷史資料:文人書信、照片及文獻等。不僅記錄何紫和同代人為香港文學及文化所作出的貢獻,亦間接呈現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圍和時代面貌。

本書榮獲2023年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文學及小說類)出版獎。"
"(1) 何紫薇,創辦非牟利出版機構「何止文庫基金會」,致力傳承父親何紫的文化志業,現任該機構總監。公職包括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香港教育城董事、香港出版學會執行委員等。
(2) 馬輝洪,現職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主任,參與香港文學資料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等電子化計劃;編著有《遺忘與記憶──丁平及其時代訪談集》、《回憶舒巷城》等。"
"• 何紫傳略及年表
• 受訪者感言
• 序言 何紫薇
• 自問自答 何紫
• 一起走過的日子
──何紫夫人訪談記
• 惺惺相惜,友情永在
──阿濃訪談記
• 我的兒童文學引路人
──宋詒瑞訪談記
• 同一灣仔天空下
──盧瑋鑾 訪談記
• 好書同享結友情
──吳懷德訪談記
• 一樣的中國文化情
──陳耀南訪談記
• 他期待青少年,呈現一片誠意
──梅子訪談記
• 兒童文學情不渝
──嚴吳嬋霞訪談記
• 相識在校園
──戴玉明訪談記
• 亦師亦友,氣味相投
──周兆祥訪談記
• 兒童文學兩代情
──周蜜蜜訪談記
• 薪火相傳,光芒不滅
──阮海棠訪談記
• 結緣般咸道
──李錦洪訪談記
• 我們的第一個「伯樂」
──潘金英、潘明珠訪談記
• 後記 馬輝洪
• 附錄:何紫著作及出版目錄

"
"序言(何紫薇)

幾年前,我個人事業發展進入瓶頸期,終日思考工作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對未來充滿疑惑與迷茫,問自己:「難道這就是中年危機?」剛巧這是2016年,即家父逝世的二十五周年,環繞他的專題講座、展覽會、文學導賞等活動一浪接一浪,我以女兒的身分應邀演講。為了預備,我重新閱讀父親的作品和生平事蹟,當中年的我與父親的中年人生相遇時,我深受啟發和激勵,人生前路給明燈照亮了,對爸爸這位生命師傅,更熱切的想了解更多,於是我開始積極發掘、整理和研究父親過去的文化工作。

這個過程中,我有機會聯繫父親生前的文化圈朋友,其中一位就是馬輝洪先生。 馬先生與家父相識始於1988年,那時馬先生是一位初出茅廬的中學數學科教師,業餘愛好文學,因為欣賞家父創辦的《陽光之家》月刊,自薦加入當義工,利用公餘時間,幫助月刊的編輯和撰稿工作,後來還與文友為山邊社合編了一本書《我們的聲音──當代中港台文學作品選析》。許多年之後,我有幸認識馬先生,他已投身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主任。2000年,中大圖書館建立網上「香港文學資料庫」,之後香港文學特藏亦正式啟用,這些創建功勞都有馬先生的份兒;他同時堅持不懈公餘寫作,為香港文學增磚添瓦,其中包括多篇關於家父何紫的論述。

當馬先生知道我有尋找爸爸的文學足跡之心志後,他多番鼓勵和提供協助,還提出口述歷史訪談這個建議,邀請我一起去做──想到有資深的馬先生帶領,我當然高興應和。開始之前,與馬先生相約在中文大學校園見面,詳談計劃,那時他表示整個計劃交由我主持,即是無論擬訂訪問名單、草擬訪談大綱、把訪問錄音寫成文字等工作均由我負責,他則從旁協助。我明白這是馬先生的好意,他是過來人,很了解當主力者的裨益更大,收穫更豐,雖然我有點對自己沒把握,但還是欣然接受,對他的扶持銘感於心。

這個訪談計劃之目的,除了焦點在何紫外,亦希望透過訪問,了解何紫同時代文人對香港文學及文化的貢獻,並間接呈現當時的文化氛圍和時代面貌,藉此補充歷史紀錄。父親生前交遊廣闊,文友眾多,我相信每一位的回憶都是歷史寶藏,只是本書篇幅所限,人選有所取捨。在決定過程中,我重溫一遍父親昔日的舊照片、書信、出版物、活動紀錄、悼文剪報等等,為令本書呈現多元面貌,我最後選定多位不同背景、在不同範疇與何紫接觸的文化人作為訪談對象,他們包括有何紫的校友、山邊社作者、《陽光之家》編輯、圖書館界友好、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同道、香港作家聯會同道等。而家母何嚴穎雩是我最初沒有打算訪問的,家母向來低調,她覺得為了家庭,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不必宣揚。然而經小思老師的提醒,我明白到家母是我最應該訪問的人。的確,母親很清楚家父如何走過這條崎嶇的文學路,她長期不辭勞苦的協助丈夫,只是沒想到曾經默默為家庭的付出,成就了丈夫的文化事業,到今天仍有人記念。

本計劃由訪問第一位(2019年11月12日)到最後一位(2022年4月23日),歷時兩年半,其間香港經歷了社會動盪和疫情大流行,卻無阻我們前行的腳步,感激每一位受訪前輩的支持和幫助。記得當我逐一邀約前輩時,儘管有的久未聯絡,他們都二話不說迅速答允。當中有三位已移居海外的前輩,我們一直都等待時機可越洋親身訪問,可惜疫情陰霾久久不散,最終以視像形式訪問,而其他身在香港的前輩在疫情下仍願意面對面傾談,我們均致以由衷感謝。每次訪談都是一次愉快的相聚,細聽前輩分享那時代令人懷緬的人和事,他們都曾經為香港文化努力耕耘,貢獻良多,令人肅然起敬。訪談內容彌足珍貴,為香港文學歷史紀錄添上新姿,而對我個人而言,發掘了我對父親更深更廣的認識。

本書能順利誕生,還有多位要感謝的人。在訪問家母時,發覺有一段含糊不清的歷史,多謝家父昔日的拍檔許清河先生詳盡憶述,解開我的謎團。感謝我的叔公何幼惠先生為本書封面題字,被譽為「小楷王」的他題字時已達91歲。感謝胡燕青女士為封面繪畫插圖,她的大自然水彩畫令人看得舒服恬靜,潤物無聲的意境就在眼前。感謝編輯陳芳女士為本書細心校閱,提出寶貴意見,她鍾愛家父的作品,我倆因此而認識。

本書盛載了滿滿的親情和友情,出版本書的機構「何止文庫基金會」──是我因編寫過程受感動而創立的,感恩那位一路以來引導我前行的主耶穌基督。
"

關鍵字詞: 人物傳記|何紫|兒童文學|香港文學|香港歷史|口述歷史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