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昔日鄉村學校遍佈新界與離島,為農村和漁村兒童提供基礎教育。隨着城巿發展和時代變遷,村校由戰後高峰時期的八百多所,到如今僅餘不足二十所,並各以不同的轉變應對當前辦學和教育的需要。
本書嘗試探索新界離島各區的教育發展,梳理區內學校的起源,以及它們最新的狀況與轉變。本書旨在回顧新界和離島的教育發展里程,藉着與各校師長、校友訪談,從他們對成長經歷的回憶,分享昔日鄉村校園生活的趣聞軼事──學生上學時出入阡陌、不同級別學生在同一教室上課、放學後需協助家中農務或出海打魚等。點點滴滴勾勒出各鄉各村的歷史和發展,從而印證教育與社區一起蛻變。
書中涵蓋新界和離島學校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新界師範教育歷史、地區特色、人物訪談、傳統文化習俗等多個範疇,引領讀者回到上個世紀,感受新界和離島學生的求學生活,並深入介紹社區節慶習俗,從多個角度去了解新界和離島鄉村學校與整體社區文化生活的互動。
本書嘗試探索新界離島各區的教育發展,梳理區內學校的起源,以及它們最新的狀況與轉變。本書旨在回顧新界和離島的教育發展里程,藉着與各校師長、校友訪談,從他們對成長經歷的回憶,分享昔日鄉村校園生活的趣聞軼事──學生上學時出入阡陌、不同級別學生在同一教室上課、放學後需協助家中農務或出海打魚等。點點滴滴勾勒出各鄉各村的歷史和發展,從而印證教育與社區一起蛻變。
書中涵蓋新界和離島學校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新界師範教育歷史、地區特色、人物訪談、傳統文化習俗等多個範疇,引領讀者回到上個世紀,感受新界和離島學生的求學生活,並深入介紹社區節慶習俗,從多個角度去了解新界和離島鄉村學校與整體社區文化生活的互動。
序
第一章 新界和離島地區教育
一、起源和發展
二、多元化的辦學模式
三、位於新界的師資培訓機構
四、已消失的新界和離島學校
第二章 天南地北.特色.學校
一、新界與離島地區特色
二、荃灣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
三、屯門
中華基督教會拔臣小學
四、元朗
八鄉中心小學
鐘聲學校
惇裕學校
五、北區
金錢村何東學校
鳳溪第一小學
粉嶺公立學校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
六、大埔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
七、離島
國民學校
梅窩學校
第三章 新界和離島學校與傳統節慶
一、學校假期與節慶
二、借用校舍舉辦活動
錦田鄧氏點燈
三、師生參與節慶儀式
上水廖氏秋祭
附錄 其他傳統節慶
一、大嶼山汾流天后誕
二、青衣担杆山路盂蘭節
結語
參考書目
鳴謝
第一章 新界和離島地區教育
一、起源和發展
二、多元化的辦學模式
三、位於新界的師資培訓機構
四、已消失的新界和離島學校
第二章 天南地北.特色.學校
一、新界與離島地區特色
二、荃灣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
三、屯門
中華基督教會拔臣小學
四、元朗
八鄉中心小學
鐘聲學校
惇裕學校
五、北區
金錢村何東學校
鳳溪第一小學
粉嶺公立學校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
六、大埔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
七、離島
國民學校
梅窩學校
第三章 新界和離島學校與傳統節慶
一、學校假期與節慶
二、借用校舍舉辦活動
錦田鄧氏點燈
三、師生參與節慶儀式
上水廖氏秋祭
附錄 其他傳統節慶
一、大嶼山汾流天后誕
二、青衣担杆山路盂蘭節
結語
參考書目
鳴謝
序
香港的市區無疑繁華熱鬧,但郊外和離島卻另有一番光景。那兒寧靜而淳樸,既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原居民村落,以及反映當地宗族文化的古蹟,充滿濃烈的歷史氣息和鄉土人情。昔日鄉村學校遍布新界和離島,為農村和漁村的學童提供基礎教育。隨着城巿發展和時代變遷,村校由戰後高峰時期的八百多所,到如今僅餘不足二十所,並各以不同的轉變,應對當前辦學和教育的需要。
早於2006年,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大學前身)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香港鄉村學校研究計劃,探究本港鄉村教育的發展。2010年,香港教育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將研究成果整理,共同策劃「林蔭下的學校──香港村校的歷史」及「林蔭下的學校──村校人和事」兩個展覽,與公眾分享有關鄉村教育歷史的悠久承傳,包括鄉村學校的發展概況及其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林蔭下教育:新界和離島學校的故事》延續對鄉村教育的探究,進一步梳理新界和離島學校的起源,以及它們最新的發展與轉變。本書是「香港教育故事系列」第五部作品,亦是繼《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和《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後,作為香港地區教育史回顧的第三部。本書旨在回溯新界和離島的教育發展里程,藉着與各校師長、校友訪談,從他們對成長經歷的回憶,分享昔日鄉村校園生活的趣聞軼事──學生上學時出入阡陌、不同級別學生在同一教室上課、放學後需協助家中農務或出海打魚等。點點滴滴勾勒出各鄉各村的歷史和發展,從而印證教育與社區一起的蛻變。
本書涵蓋新界和離島學校的起源與發展、新界師範教育歷史、地區特色、人物訪談、傳統文化習俗等多個範疇,引領讀者回到上個世紀,感受新界和離島學生的求學生活,並深入探討社區節慶習俗,從多個角度去了解新界和離島鄉村學校與整體社區文化生活脈絡的互動。
第一章介紹新界和離島地區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一部分概述由鄉紳士人最初設立學塾,到後來轉型為現代學制村校這段歷史進程。第二部分則介紹建立村校的有志之士和各類辦學社群,包括傳統氏族、宗教團體、同鄉會等。第三部分更詳述兩所為地區培養合格教師、發展新界基礎教育的新界師範教育院校,包括大埔官立漢文師範學校和香港官立鄉村師範專科學校。
第二章細數新界和離島多個地區的歷史與特色,並梳理各校的創校緣由和歷史背景。在新界和離島各校全力支持下,李子建教授帶領編著團隊走訪多所成立於1940至1960年代的鄉村學校;可惜由於疫情影響,加以資源所限,團隊未能走訪所有學校。訪談中,各校的資深校友分享了早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鄉村校園生活(尤其學校旅行),以及各校特別活動的美好回憶,此外,校長、老師也分享他們的教學生活,見證學校如何在時代更迭中成長,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
第三章聚焦於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文化的緊密關係,從而剖析學校與社區如何在不同層面互動,包括訂立學校假期、借出校舍,以及師生的參與。新界和離島,不少傳統節慶仍承傳至今。編著團隊因而訪問部分籌辦社區節慶的人士和團體,以深入了解新界和離島舉辦這類傳統節慶的流程、傳承和發展,例如元朗錦田鄧氏的點燈,以及上水廖氏的秋祭等。從這些既隆重又熱鬧的儀式中,我們可以領會村校與鄉村那種深厚的連繫。
由於篇幅所限,詳盡的訪談未能一一收錄書中,本書只總結訪談的精華內容。讀者如有興趣深入了解,歡迎瀏覽本書網站,收看完整版的訪談片段。
《林蔭下教育:新界和離島學校的故事》收錄大量珍貴照片和故事。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實有賴眾教育工作者、校友、社區人士,以及相關學校機構鼎力襄助。編撰團隊謹向曾為本書接受訪問、慷慨提供資料及照片的每一位人士,致以深切謝忱。本書編撰盡求全面精準,資料如有未周之處,純屬編著團隊責任,敬希不吝賜正,期待日後有機會修訂、補充。
百多年來,新界和離島的教育深受民間推動,由各鄉各村的有心人籌辦學塾、學校。雖然,在過去一個世紀,這些鄉村學校經歷社會急劇轉變,部分步向衰落,其中還有不少勇於面對困境,變革轉型,至今尚昂然屹立。我們萬分感謝歷來對新界地區學校教育付出努力的各界人士;亦衷心祝願新界和離島各校未來仍能繼續為中國香港和社區作出貢獻,培育新一代;更深切盼望書中記載的村校歷史和生活記憶,可讓大家於懷緬昔日簡樸校園生活之餘,對當下和未來教育發展,亦可帶來一點反思和啟發。
李子建、鄭保瑛、鄧穎瑜
香港的市區無疑繁華熱鬧,但郊外和離島卻另有一番光景。那兒寧靜而淳樸,既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原居民村落,以及反映當地宗族文化的古蹟,充滿濃烈的歷史氣息和鄉土人情。昔日鄉村學校遍布新界和離島,為農村和漁村的學童提供基礎教育。隨着城巿發展和時代變遷,村校由戰後高峰時期的八百多所,到如今僅餘不足二十所,並各以不同的轉變,應對當前辦學和教育的需要。
早於2006年,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大學前身)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香港鄉村學校研究計劃,探究本港鄉村教育的發展。2010年,香港教育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將研究成果整理,共同策劃「林蔭下的學校──香港村校的歷史」及「林蔭下的學校──村校人和事」兩個展覽,與公眾分享有關鄉村教育歷史的悠久承傳,包括鄉村學校的發展概況及其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林蔭下教育:新界和離島學校的故事》延續對鄉村教育的探究,進一步梳理新界和離島學校的起源,以及它們最新的發展與轉變。本書是「香港教育故事系列」第五部作品,亦是繼《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和《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後,作為香港地區教育史回顧的第三部。本書旨在回溯新界和離島的教育發展里程,藉着與各校師長、校友訪談,從他們對成長經歷的回憶,分享昔日鄉村校園生活的趣聞軼事──學生上學時出入阡陌、不同級別學生在同一教室上課、放學後需協助家中農務或出海打魚等。點點滴滴勾勒出各鄉各村的歷史和發展,從而印證教育與社區一起的蛻變。
本書涵蓋新界和離島學校的起源與發展、新界師範教育歷史、地區特色、人物訪談、傳統文化習俗等多個範疇,引領讀者回到上個世紀,感受新界和離島學生的求學生活,並深入探討社區節慶習俗,從多個角度去了解新界和離島鄉村學校與整體社區文化生活脈絡的互動。
第一章介紹新界和離島地區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一部分概述由鄉紳士人最初設立學塾,到後來轉型為現代學制村校這段歷史進程。第二部分則介紹建立村校的有志之士和各類辦學社群,包括傳統氏族、宗教團體、同鄉會等。第三部分更詳述兩所為地區培養合格教師、發展新界基礎教育的新界師範教育院校,包括大埔官立漢文師範學校和香港官立鄉村師範專科學校。
第二章細數新界和離島多個地區的歷史與特色,並梳理各校的創校緣由和歷史背景。在新界和離島各校全力支持下,李子建教授帶領編著團隊走訪多所成立於1940至1960年代的鄉村學校;可惜由於疫情影響,加以資源所限,團隊未能走訪所有學校。訪談中,各校的資深校友分享了早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鄉村校園生活(尤其學校旅行),以及各校特別活動的美好回憶,此外,校長、老師也分享他們的教學生活,見證學校如何在時代更迭中成長,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
第三章聚焦於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文化的緊密關係,從而剖析學校與社區如何在不同層面互動,包括訂立學校假期、借出校舍,以及師生的參與。新界和離島,不少傳統節慶仍承傳至今。編著團隊因而訪問部分籌辦社區節慶的人士和團體,以深入了解新界和離島舉辦這類傳統節慶的流程、傳承和發展,例如元朗錦田鄧氏的點燈,以及上水廖氏的秋祭等。從這些既隆重又熱鬧的儀式中,我們可以領會村校與鄉村那種深厚的連繫。
由於篇幅所限,詳盡的訪談未能一一收錄書中,本書只總結訪談的精華內容。讀者如有興趣深入了解,歡迎瀏覽本書網站,收看完整版的訪談片段。
《林蔭下教育:新界和離島學校的故事》收錄大量珍貴照片和故事。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實有賴眾教育工作者、校友、社區人士,以及相關學校機構鼎力襄助。編撰團隊謹向曾為本書接受訪問、慷慨提供資料及照片的每一位人士,致以深切謝忱。本書編撰盡求全面精準,資料如有未周之處,純屬編著團隊責任,敬希不吝賜正,期待日後有機會修訂、補充。
百多年來,新界和離島的教育深受民間推動,由各鄉各村的有心人籌辦學塾、學校。雖然,在過去一個世紀,這些鄉村學校經歷社會急劇轉變,部分步向衰落,其中還有不少勇於面對困境,變革轉型,至今尚昂然屹立。我們萬分感謝歷來對新界地區學校教育付出努力的各界人士;亦衷心祝願新界和離島各校未來仍能繼續為中國香港和社區作出貢獻,培育新一代;更深切盼望書中記載的村校歷史和生活記憶,可讓大家於懷緬昔日簡樸校園生活之餘,對當下和未來教育發展,亦可帶來一點反思和啟發。
李子建、鄭保瑛、鄧穎瑜
關鍵字詞: 教育史|新界教育|離島教育|節慶|習俗|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中華基督教會拔臣小學|八鄉中心小學|鐘聲學校|惇裕學校|金錢村何東學校|鳳溪第一小學|粉嶺公立學校|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國民學校|梅窩學校|錦田鄧氏點燈|上水廖氏秋祭